<
763ff小说网 > > [洪荒同人] 阵起洪荒 > 第51章
    师父三令五申要他们避守洞府,到底是为了什么?

    回顾孤立无援的师尊,多宝道人突然心生惶恐。若是那日他没有因为自己心中的那一点怨憎而多说那句话,师尊是不是就不用出碧游宫,不会与两位师伯刀剑相向?

    师尊和他的两位兄长最后会走到这样的境地,其实是他们这些徒弟的缘故,对吗?

    被太上老君关在八景宫的那段时间,多宝几乎日日陷入心魔之中,不可自拔,连师伯亲口诵念的清净道德经都不能让他心神宁定多久。

    直到那日,元始天尊突然来见太上老君,这位几乎与他师父反目的师伯用一声厉喝惊醒了他。

    “多宝,你身为截教大弟子,可有承担起过半分通天门下首徒的责任?”

    两位师伯短暂密谈后,元始天尊便已离去。

    可他的这一句话,却让多宝道人从浑浑噩噩中猛然惊醒。

    他没有。

    截教大弟子,他空占了这个名号,却从始至终都没有履行过身为截教首徒应该承担起的责任。

    然后是与太上老君的一番深谈,随后就有了西出函谷,化胡为佛。

    佛教渡我三千红尘客,他身为截教大弟子,自然要去截教弟子们所在的地方。

    若有朝一日,西方成了截教的西方,师尊是不是就不会受他们这些弟子拖累,能够去做任何他想要做的事?

    他多宝道人能够成为上清圣人、通天教主的首徒,可不是仅仅靠着一身毛绒绒啊。

    接引和准提虽为圣人,但若无鸿蒙紫气在手,难道就一定能说会比他有更高的成就吗?

    以道入释难不住他,他们要他传大乘佛教入东土,也无妨。

    反正《法》、《论》、《经》三藏皆他一手所着,谈天、说地、度鬼,上乘佛法,瑜迦正宗,底子里藏得却是三教合一的契机。

    佛、道两立,但大师伯化身入凡,传道于凡人。为天道所钟的凡人确实没有辜负师伯们的期望,以儒家之学后来居上。

    天地有正气,杂然赋流形。

    接引、准提或许熟知玄门,却不会低头去关注流传于凡人之间的儒学。

    终有一日,西方教会脱离一手创立它的两位圣人,有教化众生的道派该有的模样。

    只是不知,到了那时,师父还愿不愿意重新将他收归门下,又还愿不愿意听他再唤一声“师父”?

    收敛心神,如来将那三乘妙典、五蕴楞严讲得灿若莲花,半点都看不出身在佛营心在道的模样,而后开口,要凡人来灵山求取真经。

    慈航真人果然不愧是哪里需要就可以往哪里搬的最佳一块砖,此时顶着观世音的身份,也表现得极为积极踊跃,当即站出来,说要替他去东土寻个取经人来。

    甚好,甚好。

    如来听着观世音口称“弟子”,只觉得这是西方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快乐。于是也就耐下心来,将这一场戏演到最后。

    只不过……他的目光似是无意地扫过东方天庭的方向。此番由西方牵头挑起的佛道之争,插手者众多,他也不知道接引和准提到底是用什么理由说服了昊天。但是那日安天大会,昊天的意思他却明白。合作的双方都各有心思,想来接引和准提想要事事如意,也是不易。

    就不知,最后的结果是否能如他们所愿的那般“道消佛长”……

    安排完取经人一事,随意从宝库中挑出几件法宝交于观音,如来愉快地决定今日的打工时光到此结束。

    至于佛法东渡还需要的其他布置,想来从接引和准提那里交易到了足够多的好处的昊天会接手的。

    毕竟,若要让佛法东渡,只是一个取经人是远远不够的。但他们西方若是敢插手太多,谁知道那位新生的圣人会不会直接出手,将他们赶出人间。

    论名正言顺,西方佛教永远不及天庭。如何让凡间皇帝御口亲允佛法东渡,就要看昊天的布置了。

    只有这样,才不会引来有圣人撑腰的中原皇朝气运反噬。

    第34章

    阴司地狱。

    十代阎王看着殿上嘶鸣不休的泾河龙王,觉得有些头疼。

    这泾河龙王罪犯天规,玉帝亲自降旨将其斩首于剐龙台上。谁知他一朝身死,魂归地府,却仍心怀怨怼,竟闹着一定要状告人间帝王许救反诛之罪,搅得地府不得安宁。

    若换做从前,他们兴许就会命人去勾了那大唐皇帝的魂魄下来,让他与这泾河龙王当堂对峙,以免去地府的麻烦。反正不过是区区一个凡人,远比泾河龙王的龙魂好打发得多。

    然而如今,地府之上镇着一尊大神,为帝王道圣人,与人间王朝关系匪浅,他们动谁也不敢轻易去动那人间帝王啊。

    “此事……该如何处置……”

    其他九王们面面相觑,而后满怀期待地看向秦广王。

    “不如,便派人送书至那位陛下处,问一问尊上的意思?”

    玉帝敕旨未下之前,天心难测。这云雨时辰,若只是算个大概也就罢了,怎么可能像那位神课先生一样算到这般精准无二的程度。

    泾河龙王不过是自投罗网的鹞鹰,正好让玉帝顺手给泾河换一位水君。但玉帝非要让凡人丞相魏征于午时三刻梦斩龙王,那就是摆明笃定了泾河龙王的性子,知道他既然听了那位袁守诚袁先生的话去求助唐皇,此番身死,则必不会与那太宗皇帝善罢甘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