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763ff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横刀十六国 > 横刀十六国 第520节
    “大梁既然能对付代国,高车、柔然自然不在话下,儿臣已经说了,是剿抚并用,而非一意示好,一旦代国内乱,便会有熟知漠北形势之人南下,投奔我大梁,用他们为前驱,拓跋什翼健无处可逃!”

    “诸位意下如何?”李跃目光转向众臣。

    弄来弄去,还是自己的策略有些问题。

    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,一味示强,并不可取,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,不同于以往的匈奴,也不同于檀石槐、柯比能,吸收了大量中原士人,制度比较健全。

    正常情况下,中原王朝不是打不过草原,而是草原太大,草原人打不过就跑,受气候影响,中原王朝天然就吃亏,仅粮草供给就是一大难题。打下来又不能带来经济利益。

    所以秦始皇才修建万里长城,将草原部落挡在外面,同时也防备中原人逃向草原,使其壮大。

    汉武帝打了四十三年的汉匈大战,依旧不能完全剿灭匈奴,更不用说现在的梁国。

    “殿下英明,臣等附议!”

    “好,就依此策而行。”

    长江后浪推前浪。

    望着朝气蓬勃的李俭,李跃忽然感觉自己有些老了,不过心中还是无比欣慰。

    这么多年的悉心培养,总算没有白费。

    一转眼,太子的婚期也到了。

    以往这种事都是尽量低调,一是因为国中不富裕,二是诸事繁杂,尽量简化。

    不过今时不同往日,李俭正是最需要人望的时候。

    其二,大张旗鼓的举办婚礼,等于替王猛站台,为他接掌尚书令做准备。

    成了太子的岳父,王猛地位将越发稳固。

    同样,大梁内部也会更加安定。

    洛阳一片喜气洋洋。

    百姓收到消息,自发的张灯结彩,各地官吏纷纷送来贺表和礼物,都知道王猛的性子,礼物也多是当地特产,花不了几个钱,没有什么名贵之物,全凭一番心意。

    第六百九十五章 离巢

    南面。

    桓温这两年一直坐镇襄阳,亲自指挥诸军抵御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梁军。

    不过现在,他不得不暂时离开。

    因为建康发生了一件大事,皇帝司马丕修习断谷饵药以求长生,年纪轻轻,身体每况愈下,一个月前,因服食方士的丹药,长生没求到,忽然一病不起,随后病情恶化,奄奄一息。

    司马丕无子,司马昱、王彪之、谢安等人已经在商议重立新君之事。

    以桓温如今的权势,谁当皇帝其实都一样。

    但若是选上一个不知轻重的愣头青,弄不好破坏江东与荆襄之间的默契。

    虽说皇帝只是个傀儡,但至少是晋室的门面,选谁上来、怎么选也大有门道。

    “当立何人?”桓温其实挺喜欢司马丕,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扑在寻求长生术上。

    可惜天不假年,嗑药把身子磕坏了。

    “按照常理,当立东海王。”郗超拱手道。

    东海王司马奕乃司马丕同母弟,晋成帝司马衍次子,天生聪慧,年纪轻轻,素有人望,历任散骑常侍、镇军将军、车骑将军、拜侍中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

    选这样一个人上去,能继续维持晋室的权力格局。

    “朝中何意?”桓温一边踱步,一边思索。

    郗超跟在身后亦步亦趋。“太后、琅琊王、王谢皆属意东海王。”

    桓温停下脚步,“都按他们心意来,将置我于何地?”

    樊城失守,二败合肥,桓温威势大不如前,如果太后、王谢将司马奕推了上去,就没有桓温什么事了。

    “大司马……欲借立君之事,重振声威?”郗超闻弦歌而知雅意。

    “废立之事,在我而不在他们,王彪之、谢安借此事试探于我,若后退一步,必事事落于人后。”

    桓温北伐不行,却是内斗的行家,一眼看穿王谢的心思。

    一步一步削减桓温的影响。

    可想而知,司马奕上位后,肯定与王谢更加亲密。

    身为权臣,一步都退不得,只能不断向前。

    “东海王聪慧过人,能知深浅,他若上位,可保江东安靖,朝局不会有大的波动。”

    “你忘了还有一人,也能稳定朝局。”桓温成竹在胸。

    “属下驽钝,还请大司马明示。”郗超运筹帷幄,智计百出,但在内斗上,就不如桓温敏锐。

    “琅琊王。”桓温嘴中吐出三个字。

    郗超一愣,万万没想到桓温会提议他。

    琅琊王司马昱乃晋元帝司马睿幼子,乃司马奕的叔祖,历经元、明、成、康、穆五朝。

    桓温早年也是混建康名士圈的,与司马昱、殷浩私交甚笃。

    “哈哈哈,司马道万清虚寡欲,尤善玄言,却生性懦弱,他若上位,必为我所制也,日后江东依旧在我指掌之间!”

    与其推不熟悉的司马奕上位,还不如选这个知根知底的老友。

    一来控制朝政,二来重振声威,两全其美。

    而桓温心中还有一念,如今他给了司马昱这么大的恩惠,将来司马昱投桃报李,皇帝当够了,说不定就能主动禅让。

    “妙策!”郗超拱手。

    “如今襄阳固若金汤,梁军连失江北数城,无力攻打襄阳,吾当顺江而下,逼朝廷就范!”

    既然要重振声威,光上上奏表肯定不行,必须展示展示势力。

    梁国还在休养生息阶段,这两年在桓温的重压下,梁国细作遭受重创,形势看上去一片大好。

    不过郗超左眼不合时宜的跳了起来,莫名的有些心慌,总感觉事情不会这么顺利,荆襄表面风平浪静,实则暗流涌动,梁国颁布十五税一的税赋后,对江南冲击极大。

    郗超提醒过几次。

    然而江东要供养这么多士族豪强、风流名士,不可能学梁国减免赋税。

    看到桓温一脸兴奋之色,郗超知道劝了也没用。

    这位当朝大司马的心思一向都在建康朝堂上,这么好的一次机会,怎会轻易放弃?

    当然,桓温也没有放松警惕,加强了汉水的防御,又从江陵、公安调来万余人马,协防襄阳外围关塞,襄阳城内,还有桓豁坐镇。

    看上去万无一失。

    随后,桓温发两万步骑水陆并进,顺江而下,排场弄得极大,旌旗绵延数里,千帆竞发,百舸争流。

    不为别的,就是为了吓唬吓唬建康。

    每次这么弄,建康朝廷也都乖乖就范,几乎形成惯例了。

    荆襄百姓在各地官府的逼迫下,也来摇旗呐喊凑声势。

    这年头,只要官府有点什么动静,百姓就疲于奔命。

    但官府的人一走,百姓立即怨声载道。

    “可算走了。”

    “襄阳驻扎这么多兵,赋税杂役越来越重,日子越来越难咯……”

    人群之中,杨略望着五彩斑斓的楼船若有所思。

    “大鱼已走,兄弟们的网已经铺好,只等掌柜一声令下!”身旁一干瘦汉子道。

    校事府提前布局,杨略亲自南下主持,这锅汤已经熬了五年。

    荆襄即便是石头,也差不多煨软了。

    桓温搜捕细作,清除的都是一些外围小鱼小虾,校事府的核心在荆襄豪强的照拂下,并未受到多少打击,说书人也从明面转为暗地里,反而吸引了更多人来听。

    “掌柜,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,一旦大鱼回巢,不知又要再等多少年。”另一个衣衫褴褛渔夫扮相的人低声道。

    “南边的水都向着北边,掌柜还有何疑虑?”干瘦汉子凑近一步。

    今年朝廷宣布十五税一,对江南百姓有致命诱惑。

    尤其是祖籍北方的流民,落叶归根,他们从没忘记对故土的思念。

    如今北方已经不是胡国了,都想着回家。

    若不是校事府暗中规劝他们忍耐,数月之前就爆发一波更大的移民潮了。

    至于荆襄百姓,对梁国也颇有好感,当年释放的战俘,很多都被思想改造过,知道晋朝的各种龌龊事。

    江东新君即位,正好来一个措手不及。

    “要么不动,要么就将荆襄掀的天翻地覆,既然时机已经成熟,那就收网吧。”杨略眼神逐渐锐利起来。

    整整五年,他隐姓埋名,连家人都不得相见,也不知两个儿子长多高了。

    而他这么卖命,一方面是报效朝廷,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他们。

    第六百九十六章 风起

    樊城大营。

    一队骑兵飞奔入城,为首二人年纪轻轻,马术却极为娴熟,战马入营后,速度不减,骑兵已经甩鞍下马,稳稳落在地上。

    其他骑兵亦是如此。

    黑云军虽有步骑之分,但步卒也配有战马代步,马上功夫并不比骑兵差。

    &amp;lt;div style=&amp;quot;text-align:center;&amp;quot;&amp;gt;

    &amp;lt;script&amp;gt;read_xia();&amp;lt;/script&amp;gt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