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763ff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北宋穿越指南 > 后记七十四·谢学士的影响力还在提升
    黄河,客船。

    朱世镕被邀请去洛阳开会,这次的临时化学会议,只有东西两京的学者参加。

    更远的就不必来了但可通过电报表达意见。

    跟他同船的学者叫施福,字百禄。却不是什么化学家,而是从北京过来的铁路工程师。

    “百禄兄此时进京,是要高升调回工部吗?”朱世镕问道。

    施福说道:“朝廷打算修铁路,重启真(定)太(原)线方案。”

    “技术突破了?”朱世镕惊讶道。

    施福说道:“谢驸马发明了一种秦国水泥,听说质量更好更稳定,朝廷让我们到洛阳进行检验,然后看是否可用于铁路桥建设。”

    朱世镕哑然失笑:“又是谢学士啊,我这次去洛阳开会,也是因为他的新论文。”

    施福所言那条“真太铁路”,正是另一个时空的“石太铁路”——石家庄到太原。

    太宗晚年就想建设,但施工难度太高,一直拖到了现在。

    这一百年来,工程师们实地考察多次,前后更改了十几种方案。但最佳方案还是让人头疼,不到五百里长的铁路,需要开凿20多处隧道,需要架设1000多座铁路桥。

    此时的铁路桥,修建一座花费巨大,因为水泥强度一直不够。所以不用钢筋混凝土,而是采用传统造桥材料。

    过于宽阔的河面,目前还无法修筑铁路桥。

    因此,大明对于全国交通的规划,一直都是以铁路连通全国水道。遇到过宽过深的河流,往往不修建铁路桥,在两岸各建铁路和火车站,中间靠船只来转运货物和旅客。

    而通往西域那种超长铁路,同样时断时续。

    比如地形复杂的星星峡那片,其实是没修铁路的。

    甘肃火车只能开到离古玉门关最近的绿洲,接下来就是靠骆驼或骡马转运。然后在伊州(哈密)城东南170里处,重新坐火车一路西行过哈密、吐鲁番等地。

    伊犁河谷的东、北、南三个方向,皆被崇山峻岭阻隔,同样需要骆驼、骡马来转运。然后在伊犁河谷内部,重新坐火车通往七河都护府。

    而通往北方草原的铁路也差不多。

    第一段是从北京到张家口,就是詹天佑人字形铁路所在路线。

    詹天佑的人字形铁路设计,实属被逼无奈之举,一是工期不够,二是资金不足。鼎泰帝当年下令建设时,那是不管工期和资金的,该打隧道就打隧道,不好打隧道的地方直接把山给削一块。

    “山西多煤,想要外运,必须建铁路才行啊。”施福感慨。

    山西目前就一条铁路走的是汾河谷地。把煤运到陕西倒是挺方便,但运到煤炭需求量更大的省份却难。

    鼎泰帝修建两条超长铁路,又打了好几次战争,当时把国库消耗一空,甚至不得不发行国债缓解财政压力。如今大明财政稍微宽裕,阁部院大臣们又要建铁路了。

    第一条,太原到真定。

    第二条,晋城到焦作。

    都是沿着太行八陉修建,地理条件极为复杂。

    但再难也要修,得把山西煤炭运出来!

    接下来,还要修建从北京到辽阳的铁路,把东北地区跟华北连通。以前没修那边,是因为辽西一带遍地沼泽。

    现在却可以修了。

    辽西的水利工程和人口繁衍,让沼泽地面积不断缩小,为修建铁路提供了可靠条件。而谢衍改进的水泥,也让铁路桥建设成本大为降低。

    如今的中枢大臣们,一个个都把谢衍当宝贝。他们看重的不是什么天平和化学,而是经过工部反复验证的秦国水泥!

    这两个月以来,工部官吏反复前往南郊,变着法检验水泥的各种性能。

    尤其是抗腐蚀性!

    此前流行的水泥,不但强度不够,抗腐蚀性也差,长期泡在水里容易出问题。

    施福感慨道:“如果秦国水泥真能用于修建铁路桥,谢驸马堪称国士无双啊,直接授予翡翠学士都够格。你可能不知道,如今修建铁路,最费钱的不是铁轨,而是那些桥梁和隧道!”

    朱世镕哑然失笑:“百禄兄恐怕也不清楚,谢学士这次的论文意味着什么。他抛出三个定义一个猜想,还有分子式、化学方程式的规范表达。这些如果获得通过,今后只要研究化学,就都是他的徒子徒孙。哈哈,我也是他的徒子徒孙。”

    “恁大的影响?”施福惊讶道。

    朱世镕说道:“儒家的著作,分为经书和纬书。谢学士的成果就相当于经书,而我们以后的研究成果,要么是给经书做注解,要么是围绕经书作纬书。”

    “他才十七岁啊。”施福难以想象。

    “世间就有这般人仿佛生而知之,”朱世镕说道,“太宗皇帝当年,不也是未及弱冠便学贯六经吗?太祖皇帝留下的诸多学说,至今都还有许多是未解之谜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生而知之的谢学士,日子正过得潇洒自在。

    白天只教两节课,剩下的时间就是看书,以及编写化学课的讲义。

    夜晚更是快乐似神仙。

    自从谢衍给公主清理门户之后,朱棠溪仿佛被打开新世界大门,每次都在羞耻之中兴奋不已。仅仅过了两日,公主就学会了给谢衍对口帮扶。

    现在,这两个招式已进化为男女组合技。

    “姐姐,你今日能跪着弄吗?”谢衍问道。

    正在对口帮扶的朱棠溪,疑惑抬头:“我这不跪着吗?”

    谢衍坏笑道:“并非趴跪在床上,而是跪在地上。”

    “你就知道作践我,哪有公主给驸马下跪的!”朱棠溪又羞又恼。

    “那就算了吧。”谢衍的表情有些失望。

    朱棠溪就看不得情郎这样,生怕自己的男人受委屈了,扭扭捏捏说:“你闭上眼睛不许看!”

    “好,我肯定不看。”谢衍乐不可支翻身坐在床沿。

    很快,大明开国以来,第一个给驸马下跪的公主诞生了。

    这一整晚,谢衍激动得神威大发。

    以至于次日起不来床,青鸾催促好几回,顾不上吃早饭就坐车去学校。

    把谢衍送上马车,青鸾回到寝楼,好奇问道:“殿下,昨晚怎又闹了半夜啊?大婚之后就没再这样了。”

    朱棠溪正在补觉,提起这个就面红耳赤:“不许问!”

    “哦。”

    青鸾心想:就算你不说我以后也会知道。

    谢衍此刻坐在马车里哈欠连天,还没出城就睡着了,再次醒来已经到学校。

    这让他想起做施工员的时候,头天晚上半夜才睡,第二天睡眼惺忪赶去工地。只不过嘛,以前是玩游戏,现在却是玩公主。

    还是公主好啊,比二次元纸片人香多了。

    “谢学士!”

    “何教授!”

    下了马车,没走几步,便遇到学校老师作揖问候。

    谢衍一路给师生回礼,总算到了办公室。

    助教已经沏好茶水,甚至整理好了报纸,把比较重要的新闻,摊开放在最上面便于阅读。

    可惜不是女助教,少了许多情趣。

    谢衍并非想对女助教做啥,而是换成美女看起来更养眼。

    唉,谢老六愈发堕落了。

    今天依旧是讲前几天的内容,根本没有讲到分子、原子,只不过换了两个班讲课而已。

    完全可以让助教代讲,但刚刚开学,谢衍必须先认识自己的学生。

    今天上午,是给“思齐班”授课,在外舍80个班中排第三。

    李敦实就在思齐班,他属于中人之姿,但勤奋踏实肯学,还是有希望升入内舍的。

    “不错,”谢衍走进教室,扫了一眼赞许道,“不愧是在外舍排名第三的班,上课之前一个打闹的都没有。你们用心学,我也用心教,祝愿各位都前程似锦。”

    “学生拜见先生!”

    二十五个学生,齐刷刷作揖行礼。

    学生们听话好学,做老师的自然舒心。

    谢衍坐在讲台上,让这些学生作自我介绍,然后就开始重复这几天讲过的东西。

    讲着讲着,外头就来人了,一直守在门外等候。

    一堂课结束,门外之人立即进来:“谢学士,彭知学有请。”

    知学,就是校长,对太学知事的简称和尊称。

    谢衍很快来到校长办公室。

    彭涣之亲自给他沏茶,说了一些场面话,渐渐进入正题:“听说谢学士让外舍学生都关上书本听课?”

    “是啊,”谢衍说道,“以前的化学教材,很多内容都在这几个月被推翻了。”

    彭涣之问道:“谢学士打算给外舍生讲分子与原子?”

    谢衍点头:“下旬就要讲到那些。”

    “外舍生能听得懂?”彭涣之问。

    谢衍说道:“只要认真学习,他们肯定能听懂。”

    彭涣之说:“我明白了。从藩邦来到大明学习的学生,我会把他们从谢学士的班上调走。”

    “怕我的学问传到海外?”谢衍笑道,“恐怕防不住吧,就连学术期刊,都有商人卖去别国。”

    彭涣之说:“防不住也要防。”

    “那还不如禁止藩邦学生,在大明学习理科。”谢衍说道。

    彭涣之笑道:“没必要。大部分藩邦学生,都是先在辟雍打基础,至少要掌握汉字和汉话。接着又在外舍学习,升班就够他们升几年,而四年不能升舍就会被清退。”

    好嘛,谢衍算是听明白了。

    没有老师会给外舍生传授尖端课程,所以随便藩邦留学生怎么学。谢衍属于例外,有点坏规矩了。

    谢衍问道:“如果真有藩邦学生,天资聪慧升入内舍怎办?”

    彭涣之说:“以前出现过两个,一个是日本贵族,一个是朱罗贵族(印度土著和雅利安人的混血)。太学知事亲自找他们谈话,最后他们把妻子也接到南京、广州定居,两人皆对大明的学术做出了贡献。”

    这是掐尖啊。

    能从海外藩邦跑来大明留学的,要么是权贵后代,要么是富商后代。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混日子,有心学习的也会被花花世界迷了眼。

    而能从外舍卷进内舍的,必然天赋极高、意志坚定,这种人直接吸纳为大明子民即可。

    不愿把妻儿接来大明?

    那你还是别读太学内舍了!

    “谢学士明天是不是要参加化学大会?”彭涣之又问。

    谢衍点头道:“是的。可能今后的化学教材,也要按照明天的会议结果而修改。但修改教材,并非一朝一夕之功,还需要更多的实验结果提供内容。”

    彭涣之开始思索。

    谢衍又说:“其实不必防着那些藩邦学生,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基础知识,可能只需再过几年,就会变成科举内容。到时候,不是太学生都能学到。”

    “这样啊。”彭涣之有点头疼。

    他虽然不怎么懂化学,但已经听说了谢衍的新论文,正在打主意让谢衍去教上舍的尖子生。

    (本章完)